INDEX
《奥本海默》是否有反战、反核的意图?
正如之前提到的,无论在日本还是在美国,针对这部作品最频繁的批评之一是电影中没有具体描写原子弹投放后广岛和长崎的惨状。(注8)。
诺兰本人对这样的批评回答道:“他像当时世界上的其他人一样,通过广播了解到了对广岛和长崎的轰炸”,(注9)并解释说这种描述的缺失是因为他强调了这个故事是从主人公奥本海默的视角来叙述的(※)。
基于这样的言论,许多在日本国内寻求该作品上映,并以赞扬作品为目的编写的文本中,经常强调:“实际观看电影后,这部电影明显具有反战、反核的意图”(注10)。
※編注:导演解释说,脚本中关于奥本海默的部分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他解释说,读剧本的人会发现,我们观众与奥本海默分享了相同的视角。我们像奥本海默一样看待事物,我们在他的肩上观察,我们在他的脑海中,无论去哪里我们都与他同在。(《奥本海默》电影的制作笔记)
在实际观看了这部电影并阅读了国内外的评论和评论后,我对这种看法产生了一定的不适感。
在这部电影中,像是诺兰导演一贯的风格,通过交替展示时间线不同的两个情节,讲述了“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人生。然而,事实上,在电影中几乎完全忽略了将这两个描述结合起来的时间段。
通过比对电影的描写和被列入原作的传记《奥本海默》(注11)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然而,在电影中,从1945年与哈里·S·杜鲁门总统进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对话之后,到1953年底的指控和调查会议,以及1954年的公职追放,这九年左右的事件在电影中只有部分被描绘出来。
根据这个“原作”的描述,实际存在的奥本海默在抑制核武器扩散和核战争等方面的“反战”和“反核”活动中最为积极的时间正是这九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