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是中国当代电影大师。他关注在动荡时代和社会动荡中挣扎求生的个人生活和城镇记忆。
他的新片《新世纪浪漫曲》讲述了一对男女从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和决定举办北京奥运会,到 2006 年三峡大坝建设和 2022 年科罗娜灾难的故事。该片融合了前作《蓝色闪电》和《长江悲歌》中的镜头、纪实和虚构,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在两部影片中饰演恋人的晁涛和李楚冰在影片中以自己的名字和年龄自然回归。
影片中的 “我 “是 20 年前的电影学生,影片中的时代与日本和中国的时代之间的联系,这种表达只有通过电影这种时间艺术才能实现,令人感动。
NiEW 此次有幸采访到了贾樟柯导演。我们询问了他对动荡的中国社会和生活在其中的个人的看法,以及在技术发展背景下人类情感、身体、地点和空间的魅力。
我们要再次感谢已故的梅本洋一教授,他当时对《蓝色闪电》大加赞赏,并教给我们电影的乐趣,他说:”批评就是与时代并驾齐驱”。
本文包含对电影内容的描述。敬请谅解。
INDEX
在这个时代,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新世纪浪漫曲》是继《山河故人》和《回不去的两个人》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新世纪浪漫曲》是继《山河故人》、《回不去的两个人》之后的又一部跨度很长的作品,在拍摄这部关于 “进入 21 世纪的中国,经历了百年一遇的变革 “的影片时,您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有哪些困惑?
贾樟柯:正如你所说,那三部电影涉及的时间跨度都很长。我之所以描绘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最近十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详细的信息一下子涌进来,没有任何背景。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在这个时代,拥有一个在长时间轴上看世界的视角非常重要。
-正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所以我们必须鸟瞰世界。
贾: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从系统和历史的角度观察事物是必要的。如果你只关注详细信息,你最终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局部的一部分。这样就会失去对历史和事物本质的理解。因此,我觉得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一定时间跨度内的事物。
此外,我认为年龄的增长也对我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20 多岁的时候,我只看到眼前的事物,但现在年龄大了,我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看这个世界,我觉得这也反映在我的电影创作中。

贾樟柯 1970 年出生于中国山西省汾阳市,1993 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他的第一部长片《一瞬间的梦想》在 1998 年柏林国际电影节 “论坛 “单元举行了全球首映,并获得沃尔夫冈-斯陶特最佳新导演奖,以及釜山国际电影节、温哥华国际电影节和南特三大洲电影节大奖,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2006 年,他以因三峡大坝建设而被淹没的奉节古城为背景的电影《长江悲歌》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大奖);2013 年,《罪恶之触》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2003 年,他获得法国导演协会颁发的戛纳国际电影节金马车奖;2004 年,他成为首位获得金马车奖的中国导演。2005 年,他创办了平遥国际电影展。现任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无论名义还是现实,他都是中国当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
-在文化中心,有一幅引人注目的毛泽东画像。你是如何将这部影片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联系起来的?
贾:这个场景是我 2001 年参观文化中心时偶然拍到的,当时中国正在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也是在这个转型期,很多工厂工人下岗。
当时,有很多工厂工人怀念毛泽东时代。我不打算对此进行批评,但工人们的生活条件显然非常艰苦。我决定通过毛泽东画像的镜头,来审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和中华文明。
-导演一直在关注受这种社会条件摆布的个人,是吗?曾在《蓝色闪电》和《长江悲歌》中饰演情侣的晁涛和李超兵在本片中再度合作。你想把他们塑造成什么样的新潮和冰呢?你又是如何看待人的衰老的?
贾:从2001年到今天,他们两个人的变化也记录在影片中。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同的人生过程,面临不同的问题,才走到今天。比如,人在 20 年的时间里,身体状况会发生变化,会生病,也会生病。在不断变化和衰老的现实生活中,人们会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呢?所以两人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也会有所不同。
在《蓝色闪电》中,阿超是一个想靠爱情、追求爱情的女人。然而,在 20 年的时间里,她逐渐变成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她会自己做出选择和行动。这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人性变化,正是我想在影片中表现的主题之一。
